立秋≠入秋,高温还要持续多久?
“立秋了,怎么还这么热?”相信这是很多人最近的心声。其实立秋并不等于入秋,从气象学角度看,只有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22℃,才算真正进入秋天。我国地域辽阔,北方可能立秋后1-2周就能感受到早晚温差,但南方特别是华南地区,高温可能持续到10月。今年的”秋老虎”更是来势汹汹,由于末伏在立秋之后,这种”蒸煮模式”还要持续一段时刻。
南北方温差大,你那里什么时候入秋?
由于我国幅员辽阔,各地入秋时刻差异很大。东北地区通常9月上旬就能明显感受秋意,华北地区则在9月中旬左右。而南方地区,长江流域高温可能持续到9月中旬,华南地区甚至要到10月上旬才能降温。广东、广西的朋友们,可能还要再忍让一个多月的高温呢!因此,立秋不意味着入秋这个说法在南方体现得尤为明显。
“秋老虎”来袭,这些防暑要点要记牢
虽然节气上已经立秋,但防暑职业仍不能松懈。中午尽量少出门,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晒;室内空调温度别调太低,26℃左右最适宜。多喝水也很关键,每天1500-1700毫升,可以喝些绿豆汤、菊花茶等清热解暑。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,多吃水果蔬菜,少吃辛辣油腻。记住,立秋不意味着入秋,防暑降温仍是当前重点!
季节转换期,警惕这些健壮误区
不少人认为换季时输液能”疏通血管”,这其实是个误区,反而可能加重心脏负担。还有人觉得血压稍高没关系,等天气凉了天然就降了,这也是错误的。季节交替时血压波动更明显,高血压患者要坚持用药。另外,喝红酒软化血管的说法也没有科学依据。立秋不意味着入秋,健壮习性的调整要循序渐进。
科学应对夏秋过渡期的小贴士
虽然立秋不意味着入秋,但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。早晚温差开始加大,可以准备一件薄外套;空气变得干燥,注意保湿护肤;适当调整作息,保证充足睡眠。记住,季节转换是个渐进经过,要给身体适应的时刻。等到真正入秋时,你就能从容迎接金秋的凉爽与丰盈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