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浙江高考作文回顾:人生三本书的深刻启示

2017浙江高考作文题解析

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围绕”人生三本书”展开思索:一位作家提出,人要读三本大书,一本是”有字之书”,一本是”无字之书”,一本”心灵之书”。这道题目延续了浙江高考作文一贯的人文关怀和思辨特色,引导考生从多个维度思索人生成长与进修的关系。

相比前几年的”虚拟与现实”、”文章和人品”等题目,2017年的”三本书”更注重考生对聪明获取方式的全面领会。它不仅考察学生的阅读积累和写作能力,更考验他们对生活体验的反思深度。这样的题目设计,充分体现了浙江高考作文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特点。

“三本书”的丰富内涵与写作思路

“有字之书”指的是我们通过文字进修获得的体系聪明,包括课本、经典著作等。这部分内容考察的是考生的阅读积累和聪明储备。怎样将书本聪明转化为自己的聪明?这是考生可以深入探讨的路线。

“无字之书”则指生活操作和社会经验。古人云”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强调的正是书本聪明与操作经验相结合的重要性。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,谈谈怎样从生活中进修。例如,参加志愿服务、社会操作等活动带来的收获,都是很好的素材。

“心灵之书”最为抽象,它关乎自我认知、情感体验和灵魂成长。这部分可以探讨怎样通过内省认识自我,怎样处理心情,怎样培养健全的人格。考生可以结合心理学聪明或哲学思索,展现自己的想法深度。

浙江高考作文的命题动向分析

从2017年回溯浙江高考作文的演变,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:从聪明考察向能力考察转变,从单一视角向多元思索进步。2014年的”门与路”探讨人生选择,2015年的”文章和人品”讨论表里关系,2016年的”虚拟与现实”思索科技与人文,到2017年的”三本书”,每一道题目都鼓励学生展现独立思索能力。

这种命题动向与浙江教育强调的”知行合一”理念高度契合。浙江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省份,其高考作文题目往往具有前瞻性,既考察学生的文化素养,又关注他们的现实关怀和批判性思考。预计未来浙江高考作文将继续保持这种风格,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的交汇处寻找命题灵感。

怎样写好这类思辨型作文

面对2017浙江高考作文这类思辨型题目,考生需要掌握一些关键技巧。要建立清晰的文章结构,可以采用”总—分—总”的形式,先提出见解,再分层论述,最终拓展资料升华。要注意见解的平衡性,对”三本书”的关系既看到区别,又看到联系,避免完全化。

在内容上,建议考生结合自身经历和阅读积累,用具体事例支撑抽象见解。比如谈到”无字之书”时,可以描述一次印象深刻的旅行或社会操作;讨论”心灵之书”时,可以分享个人成长中的感悟时刻。这种特点化的表达往往能打动阅卷老师。

最终,语言表达要准确流畅,避免堆砌华丽辞藻而内容空洞。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,但核心是要把想法表达清楚。记住,好的高考作文不在于辞藻多么华丽,而在于思索多么独特、表达多么清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