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,出版界为何让人寒心?

在出版行业,译者的努力常常被忽视,甚至在译者去世后仍未支付稿费。近期,出版人杨全强在社交平台上揭露了一个让人痛心的事件:一位译者去世三年,却一直没有收到应得的翻译费。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,大家都在思索,究竟是什么缘故让出版社对待译者如此冷漠?

译者去世三年,稿费却依旧悬而未决

这位译者名叫杨昊成,他在2018年去世,翻译的作品关于玛格丽特·阿特伍德的《猫眼》和《德里克·沃尔科特诗集:1948-2013》。虽然这两本书在2020年已经出版,然而杨昊成的遗孀却苦苦追讨数年都未能拿到应得的稿费。试想,将心比心,如果你为一项职业付出了辛勤努力,却因某些不可抗力的缘故而未能结算报酬,这种心情是何其无奈。

出版社的回应,令人失望

当杨全强在微博上提出这一难题时,河南大学出版社的反应却是“鸵鸟”模式,既没有正面回应,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难题解决。此举不仅让粉丝们感到愤怒,也让广大业内人士对出版社的诚信产生质疑。毕竟,小编认为一个正规的出版机构,按照合同支付稿费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,怎么会出现拖欠三年的情况呢?

网友的愤怒与爆料

随着事件的发酵,许多网友开始分享自己与河南大学出版社的纠纷经历,甚至有人爆料该出版社有着“拖欠稿费”的“黑历史”。在社交媒体上,大家纷纷质疑为何出版社在译者去世后,依旧不愿支付应得的稿费?如此行为不仅让译者的辛劳白费,更让众多在翻译领域打拼的人感到无比寒心。

行业环境的反思

这一事件让我们不仅关注个别出版社的不作为,更应该反思整个出版行业的生态环境。许多译者在交稿后,常常经历长时刻的等待才能拿到稿费,许多情况下甚至要面对一拖再拖的状况。这种不尊重劳动和聪明产权的行为,是时候受到应有的警惕与改正。

未来的希望与期待

当然,面对这样的现象,我们并不只是停留在抱怨和愤怒上。希望通过此次事件,整个行业能够反思,并改善对待译者的态度。毕竟,在这个聪明经济时代,作为聪明传播者的译者,他们的努力与付出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。

在未来,我们期待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。希望每个译者的劳动都能得到相应的认可,特别是能及时拿到应得的稿费,让他们在追求文化交流的道路上,少一些遗憾,多一些尊重。


您可能感兴趣